(资料图片)
张勤建议,相关部门进一步完善评级标准,增加对景区标识体系、讲解内容等“软”件建设的评估和动态监督检查机制,对各级景区管理部门形成有力有效的约束,推动畅通文化传播上的“最后一公里”,将“以旅彰文”的时代要求落实为广大人民群众的真切感受。
不久前,中国旅游研究院对2023年旅游发展形势进行分析和预测,国内旅游人数预计约45.5亿人次。如此庞大的群体,从经济的角度看,是巨大的消费力量;从文化的角度看,则是以旅游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普及和传播的理想途径。
然而,在调研中,张勤委员感到,部分文物和景区标识简单化、解说随意化,甚至出现没有历史事实依据和低俗的内容,使得“以旅彰文”的效果不甚理想,甚至使游客产生了不少的曲解和误读。大部分的观光旅游,重复性不高,一次性特征突出。不当的讲解和导览,很可能永久地妨碍人们对历史文化知识的正确了解,再加上口口相传,文化被误读的范围就会更大。
在我国景区的评级标准中对合理设置引导标识、导游员(讲解员)资格和人数都有相应要求。对导游(讲解)词的要求是:科学、准确、有文采。但是,在实际操作中,由于缺乏对讲解内容的专业把关、评价及相应的奖惩机制不健全等原因,导致要求难以落地落实。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如果能我们能抓住提升文物和景区讲解的有效性这一小切口,就能更好地做好文旅融合的大文章。”张勤委员说。
张勤建议,相关部门进一步完善评级标准,增加对景区标识体系、讲解内容等“软”件建设的评估和动态监督检查机制,对各级景区管理部门形成有力有效的约束,推动畅通文化传播上的“最后一公里”,将“以旅彰文”的时代要求落实为广大人民群众的真切感受。
她说,令人振奋的是,文化旅游部刚刚发布了《文化和旅游标准化工作管理办法》,3月1日起施行。在这个管理办法中,对“组织开展文化和旅游行业标准的立项、审查、报批、编号、发布、备案、出版、公开和复审等工作”和“组织开展文化和旅游标准的宣传和实施情况的监督检查”等职责有所明确。同时,对于标准实施和监督给也列出了一些建议:“鼓励县级以上地方文化和旅游行政部门在本级人民政府支持下推动本行政区域内的相关标准化试点示范工作。鼓励文化和旅游企事业单位、各类组织积极参与国家各类标准化试点示范建设。”
她相信,新的管理办法实施,一定能够推动景区讲解标准体系的早日完善和更有效实施。(焦 晴)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