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新闻:广岛G7峰会进入第二天,对于七国集团寻求对中国作出所谓“统一回应”,您有何观察?
特约评论员 张思南:七国集团在中国问题上达成一致并不容易,这不是我在唱衰七国集团,而是CNN在报道中的悲观预期。道理很简单,我们来看一下数据。2022年,美国与中国贸易总额6906亿美元,对华贸易依赖为12.9%,其中进口依赖度高达16.5%,约为六分之一;日本与中国贸易总额3574亿美元,对华贸易依赖22.8%,超过五分之一;然后是德国,双边贸易总额约合3200亿美元,对华贸易依赖9.6%;加拿大和中国在2022年的贸易总额约合960亿美元,对华贸易依赖为8.4%。
意大利、法国和英国,对华贸易依赖则分别为5.6%、5.5%和4.8%。从以上的数据中可以看出,七国集团中每个国家和中国的经贸往来程度都不一样,仅贸易依赖一项就可以差出3到4倍;再考虑顺差、逆差,各国产业差异等更加复杂的因素,比如法德意这些传统的欧洲制造业国家倾向于对华出口更多高端工业制成品,而美国则着眼于向中国出口农产品与化石能源,我们完全可以想象,七国集团在对华问题上,有着完全不同,甚至可以说是天差地别的经贸利益考量,就像CNN在报道中写道:“考虑到各个国家与中国不同的关系和关切,统一立场何其艰难。”
【资料图】
而且以上还只是经贸利益,如果再把政治因素、国家安全关切考虑在内,那分歧就会被进一步放大。我们可以看到,美国要求对中国采取选择性的接触与合作,明确将扼杀中国高科技产业作为国家战略目标,美国财长耶伦4月20日就曾宣称,为了所谓“国家安全关切”,美国可以在经济利益上作出取舍。
与此同时,欧洲则展现出更为理性和务实的态度:在5月12日的欧盟外长非正式会议上,欧盟外交与安全政策高级代表博雷利拟定了一份文件,其中提出就算中欧会在各个领域进入系统性的竞争,欧洲也必须保持与中国开放的沟通渠道,并持续寻求与中国进行建设性的合作。博雷利强调,这么做有助于实现欧盟的“核心利益”,我们姑且不论欧盟的核心利益是什么,但至少博雷利的这份文件得到了欧盟内部的初步认可,它某种程度上代表了欧洲各国未来共同对华政策路径的方向,而且这个方向明显是与美国及其仆从盟友所不同的。
美国追求的是不受挑战的霸权永续,而欧洲追求的是稳定与繁荣的秩序永存。这两者在过去可以是重叠的,所以我们看到欧洲四国和美国愿意在七国集团的框架内讨论全球治理问题。但在这次广岛七国集团峰会上,我们看到作为一个国际政治经济合作框架,七国集团却极为关注围绕中俄的政治安全议题,这不是说这些议题不重要,但会不会是七国集团已经在传统职能上出现了某种不容忽视的分歧,以至于各方只能寻找新的热点议题来维系这个框架的存续?未来我们会看到一个越来越紧密的七国集团,抑或是一个越来越松散的七国集团,时间会给我们答案。
直新闻:你如何看待近来英媒炒作的“中国崛起顶峰论”?
特约评论员 张思南:我认为“崛起顶峰”这个概念本身没有问题。但问题在于,《经济学人》杂志究竟是对中国的发展进行了一个理性客观的判断,抑或是作了一个充满意识形态偏见的论断,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先有结论再找论据。实际上我以前就注意到,几乎每年《经济学人》都会有那么一两期主推所谓“唱衰中国”的文章,而今年也不过是延续了这种常态化操作。
这种操作在西方舆论之中是如此的普遍,还记得20多年前的“中国崩溃论”吗,还有日本炮制的所谓“中国分裂论”,这些观点在过去20多年里不断地重复、升级、改头换面,形成了所谓“超级周期论”“冲突崩溃论”“社会压力崩溃论”等等观点体系,以至于互联网上就打趣道:“中国人太不容易了,一三五崩溃,二四六反思,只剩下周日可以发展自己”。但事实是,中国并没有崩溃,中国在持续地崛起,而这种中国崩溃论过去几年里也逐渐消声觅迹。尤其在2020年到2021年间,当欧美社会展现出某种马克思主义所预言的资本主义腐朽性之后,西方世界甚至开始出现“美国崩溃论”,从美国桥水基金创始人瑞·达利欧到退役将军再到中情局顾问,频频警告美国正在走向内战,不得不说是一种有趣的风水轮流转。
某种意义上,《经济学人》这一次的“崛起顶峰论”相较于传统的“中国崩溃论”可以说是收敛很多了,甚至让人感觉多少有了一点“不自信”,因为时至今日,西方世界已经很难再忽视中国的成就,很难再忽视中国民众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当中国迈入现代化,那意味着全球18%的人口迈入现代化,而目前世界全部现代化国家的人口才不过16%,这将彻底改变世界政治经济的格局,根本不可能被忽视。中国的崛起终有一天会达到顶峰,这是自然规律,但绝不是今天,至于是哪天也就不劳烦《经济学人》费心了。
作者丨张思南,直新闻主笔,深圳卫视《直播港澳台》特约评论员
编辑丨刘立平,深圳卫视直新闻主编
排版丨郑志佳,直新闻编辑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