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洪武二十七年(公元1394年)正月,六十九岁的信国公汤和正在老家凤阳颐养天年。此时京中却突然传来圣旨,大明皇帝朱元璋要召见这位从小一起长大的老伙计。
汤和内心惴惴不安,在去年二月爆发的蓝玉案之中,无数大明开国元勋,以及五军都督府高官人头落地。甚至在时间过去半年之后,还有人因此受到株连,比如死于洪武二十六年(公元1393年)六月的宣宁侯曹泰和七月的都督聂纬。
(资料图片)
可是自己缠绵病榻四年之久,上位难道还不放心吗?然而君命难违,汤和不得不强拖病体,坐上朱元璋派来的安车,在一路的颠簸之中来到京师南京。这里的安车,指的是可以坐乘的小车,在古代一般供年老的高级官员及贵妇人乘用。
等朱元璋见到口角流涎,动弹不得的汤和之后,这才真正的彻底放心,史称“见其病笃,对之流涕”。他安抚了老伙计几句,派人好生送汤和还乡,又御赐钞一百五十锭给这位信国公预造生坟所用。明初五十贯大明宝钞称为一锭,一百五十锭即七千五百贯,洪武年间大致折合七千五百两白银。
丙辰,召信国公汤和入朝。时和居凤阳里第,以风疾不能行。上思之,特召入见,勉慰问劳。既而遣还,赐钞一百五十锭,俾择地营寿藏。—《明太祖实录卷二百三十一》
其实这个银子并不在于多少,更重要的是朱元璋的认可:你过关了。当年年底,颖国公傅友德、永平侯谢成、定远侯王弼、宋国公冯胜等残存的开国耆宿相继被杀,而战功、资历并不逊色的信国公汤和却并未受到牵连。
我们都知道明末弘光元年(公元1645年)在南京投降清军的世袭勋贵之中,有一位灵璧侯汤国祚是汤和的后裔。那么问题来了,堂堂的信国公怎么变成灵璧侯了呢?
汤和为何可以善终?
汤和字鼎臣,凤阳人,用《明史》的说法是“与太祖同里闬”,和朱元璋从小一起长大。至正十二年(公元1352年),二十七岁的汤和带着族人一起加入了濠州红巾军郭子兴的队伍,而且凭借着勇武善战,很快被升为千户。
此时汤和想起了正在皇觉寺中出家的小伙伴朱元璋,于是派人给他送了一封信,让他来濠州从军。正是汤和的一封信,改变了朱元璋的命运。我们设想一下,没有汤和的邀请和引荐,朱元璋大和尚即使去投军,只怕也不会有机会成为郭子兴的帐下亲兵。
朱元璋这块金子,很快就在郭子兴所部中发光发热。汤和也没想到当年的小伙伴,如今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因此别的老资格看不起朱元璋之时,汤和却一直坚决执行这位昔日小伙伴的将令,这为他将来善终打下了基础。
在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大封功臣之时,因为种种原因,汤和未能跻身开国六公爵之一,而只是被封为了一个名列二十八位侯爵之首的中山侯。不过朱元璋始终没有忘记这位老伙计,给了他许多次机会,终于在洪武十一年(公元1378年)进封其为信国公。
当年汤和镇守常州之时酒后失德,说了一段险些给他惹来杀身之祸的昏话:“吾居常州,如卧屋脊上。左转则在东,右转则在西”。常州是当时朱元璋和张士诚集团争夺的重中之重,汤和所说的“东向”,自然就是投靠张士诚。故而哪怕在进封信国公的诰命之中,老朱也没忘了将这件事情拿出来敲打汤和。
当定功行赏之时,尔和虽居旧将之行,惟守毗陵,于忠有慊。虽未彰显,其情在心。朕念相从之久,泯前过而封见功,爵以中山侯。今者朕服念尔勤劳,特释尔过,授以信国公之爵。—《明太祖实录卷二百四十》
“慊”是满意、满足的意思,所以“于忠有慊”这句话非常严厉。不过汤和因此吸取了教训,彻底摆正自己的位置,在不断地揣摩朱元璋的心思之中,为自己和汤家挣来了满门善终。
李善长案
洪武二十三年(公元1390年)的李善长案,说起来算是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胡惟庸案的延续,是对淮西勋贵的一次总摊牌,策划人和得益人无疑是以朱标为首的太子党。问题是汤和也属于淮西一党,他为何能逃过一劫呢?原因有三:
其一、汤和当初镇守常州七年,和其他淮西勋贵之间联系并不多,大致可以算一个孤臣。我们可以发现有同样经历的长兴侯耿炳文、江阴侯吴良之子吴高都没有在李善长一案中受到牵连。
其二、汤和是皇第十子鲁王朱檀的岳父。同属淮西勋贵集团的晋王岳父永平侯谢成、周王岳父宋国公冯胜、楚王岳父定远侯王弼等人,也都没有受到牵连。
其三、汤和身染重病。就在洪武二十三年的正月,汤和中风瘫痪在床,病得恰到好处。一个早已退休回乡,外加已经病重不起的老头子(汤和时年六十五岁),想来也不值得太子党出手。
蓝玉案
洪武二十五年(公元1392年)四月,皇太子朱标去世。当年九月,朱元璋立朱标继妃吕氏之子朱允炆为皇太孙,放弃了太子正妃常氏所生的朱允熥,则其舅姥爷蓝玉必然会成为下一步的清洗对象。
而在蓝玉案之后,朱元璋经过观察,认为此时各地戍边亲王已经渐有尾大不掉之势,所以又在洪武二十七年年底,洪武二十八年年初出手清洗了冯胜、傅友德等开国元勋。笔者一直说,如果魏国公徐达活到这一年,以他燕王岳父的身份只怕也是难逃一死。同样的问题又来了,汤和也是亲王岳父,他又为何能逃过一劫呢?原因有二:
其一、鲁王朱檀早在洪武二十二年(公元1389年)十二月便已去世,唯一的继承人朱肇煇现在年仅七岁,何况还不是鲁王妃汤氏的亲儿子,自然和晋王、周王、楚王这样的强藩不可同日而语。
其二、朱元璋在亲自验证了汤和的病情之后,认为他的寿命也就在一两年间,于情于理,都没有必要对这位老伙计再举起屠刀。
洪武二十八年(公元1395年)八月初七日,信国公汤和去世,享年七十岁。朱元璋为这位老哥哥辍朝一日,追封东瓯王,谥襄武。赐葬凤阳曹山之原(今安徽省蚌埠市区东郊曹山南坡)。
信国公爵位哪去了?
时间一晃到了明孝宗弘治五年(公元1492年)。由于刚刚册立了皇太子,皇帝朱祐樘心情很好,打算对当年失爵的开国元勋子孙后代进行恩封。
经过一番查找,吏部推上来这几个名字:开平忠武王常遇春玄孙常复、曹国公李文忠玄孙李璇、卫国公邓愈五世孙卫炳、信国公汤和六世孙汤绍宗。于是孝宗下旨封几个人均为南京锦衣卫世袭指挥使。
然而此时汤绍宗的叔父汤俌向朝廷上奏,认为其他三家当年都因罪夺爵,自己家的情况和他们不同。先祖汤和并未犯事,之所以爵位失传,完全是因为应该袭封的子孙每次都恰好去世而已。当然念在先祖去世已近百年,我们汤家子孙也不敢奢望再恢复信国公的爵位,只求袭封中山侯即可。
庚子,信国公汤和玄孙俌奏:“近奏恩诏录用开国元勋子孙,臣侄绍宗及鄂国公常遇春玄孙复,曹国公李文忠玄孙璇,卫国公邓愈五世孙炳俱授南京锦衣卫指挥使,世袭奉祀,各家子孙俱荷恩宠。但常遇春子茂、邓愈子镇、李文忠子景隆初皆以罪夺爵。臣家止因应袭子孙笃疾相继亡殁,以故未袭,无他罪犯。见存诰敕、谕券及南京吏部并守备官保勘文卷可证。乞下廷议,命绍宗仍袭高祖侯爵。”—《明孝宗实录卷八十二》
明穆宗隆庆二年(公元1568年)进士,日后官至兵部右侍郎的郑汝璧,依据历朝底档写了一本《皇明功臣封爵考》,里面对汤家的情况做了比较详细的说明,我们来看一下。
汤和长子汤鼎,在此前的多年征战中,已经凭借战功升任前军都督府都督佥事。可惜这位前途远大的二代勋贵,在洪武二十三年(公元1390年)从云南班师回京途中不幸病故,朱元璋特赐他信世子的封号。
汤和病故之后,嫡孙汤晟年幼,故而只是开支信国公的禄米:每年三千石。但是还未等到袭爵,汤晟便不幸去世。而汤晟嫡长子汤文瑜自幼便患有“癱疾”,意思就是肢体或者器官上有严重的缺陷,也未能袭爵而去世。
宣德十年(公元1435年),汤文瑜嫡长子,时年十六岁的汤杰向新天子明英宗朱祁镇提出袭爵请求。由于信国公一爵已经失传近四十年,故而小皇帝让吏部去查原因。正统三年(公元1438年)吏部回奏,称汤杰确实是汤和嫡长玄孙,汤家爵位也确实因为继承人接连亡故,所以一直没有袭爵。正统初年的明英宗极为苛刻,中断了四十多年的公爵想在他手上恢复?那是门都没有。
正统三年,吏部回咨:“勘得汤杰委系汤和玄孙,只因亡殁相继,因循四十余年未袭。”本年六月二十日,题奉英宗皇帝圣旨:“既是四十余年不曾准袭,罢,钦此。”—《皇明功臣封爵考卷一》
孝宗在收到汤俌的上奏以后,翻看了朝廷档案,给出了和其祖父英宗同样的结论:“信国公封爵世远年久,既皇祖有旨,不准袭爵,钦此”。此后汤俌又五次上奏,可惜孝宗均未松口,汤绍宗只能不情不愿地出任南京锦衣卫世袭指挥使。
失爵原因
表面上看,信国公爵位失传,和汤家几代子孙早逝有关。然而我们要想一想,汤杰向明英宗上奏之时已经年满十六岁,这个年龄还不能袭爵,只能认为朝廷压根就没想过让你袭爵。
事实上在靖难战争之后,篡位登基的朱棣对于洪武朝勋贵采取了极为严厉的打压手段,包括魏国公、曹国公、长兴侯、武定侯、凤翔侯在内的爵位都在那个阶段失传。而汤和在世之时就和朱棣无亲无故,他们家的信国公爵位,又怎么可能传下来呢?
另外笔者想指出一个问题,汤和信国公的诰文之中,似乎并没有说明他这个爵位可以世袭,我们来看下内容:“食禄三千石,永为子孙世禄”。永为子孙世禄,意思就是汤家子孙可以永远享受每年三千石的岁禄,可没说你可以袭爵信国公!那么当年汤和中山侯的诰文又说了什么呢?我们不妨也来看一看:“是用加尔爵禄,使尔子孙世世承袭”。看见没有,这里写得很清楚,子孙世世承袭。
笔者以为日后汤家把这个玄机也研究清楚了,所以汤俌在上奏的时候,要求的是恢复中山侯而非信国公的爵位,这是经过精心研究的策略。可惜此时的汤家早已无权无势,“不沾寸禄,与编氓无异”,皇帝又怎会置常家、李家、邓家于不顾,单独恢复你汤家的爵位呢?
结语:嘉靖十年(公元1531年),另一位小宗入继大宗的皇帝:明世宗朱厚熜打算收买人心,准备恢复常家、李家、邓家和汤家的爵位。嘉靖十一年(公元1532年)四月,常遇春八世孙常玄振封怀远侯,李文忠七世孙李性封临淮侯,邓愈六世孙邓继坤封定远侯,而此时仍然在世的汤绍宗则封灵璧侯。
自弘治五年到嘉靖十一年,整整四十年过去了,汤绍宗终于等来了汤家的复兴。虽然既不是信国公也不是中山侯,而是岁禄不过一千石的灵璧侯,总也是个世袭的爵位。近一百四十年以后,老汤家总算恢复了贵族身份,也不枉几代人的努力。
标签: